CONTENT DETAILS

内容详情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发布时间:2022-10-28 16:5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必须以更大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6大举措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统筹协调、明确路径、综合施策,能源体系改革是根本途径,重点领域转型是重要抓手,技术创新是关键引擎,碳汇能力提升是重要补充,治理体系变革是基础保障。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在广西大石山区的千山万弄里,一盏盏太阳能路灯不仅在夜间为村民照亮山路,更为村民点亮改变家乡面貌、振兴乡村的希望。

图为2021年8月25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夜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01 | 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牵引

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衔接国家发展战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国土空间、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和地方规划。

将绿色低碳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中,切实发挥重大区域规划引领带动作用。

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全民参与绿色低碳建设的良好局面。

02 | 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

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7%,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牛鼻子”。

充分考虑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特点,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以能源供给清洁低碳化和终端用能电气化为主要方向,坚持节能和结构调整双向发力,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煤炭消费,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全面实施节约优先战略,加快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充分挖掘节能提效的减碳潜力。

03 | 以重点领域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

工业领域长期以来是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户,是影响全国整体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

要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交通领域要加快公转铁、公转水建设,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全面提速新能源车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出行,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

城乡建筑领域要通过乡村振兴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能效提升与用能结构优化并举,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提升,逐步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零碳建筑。

04 | 以技术创新为引擎

技术创新是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驱动力。要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约束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脱碳要求,系统谋划相关技术的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

围绕能源、电力、工业、交通、建筑以及生态碳汇等领域的技术发展需要,加强科技落地和难点问题攻关,汇聚跨部门科研团队开展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影响机制、减排措施、管控技术等科技攻坚,采用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加快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的普及应用,推进前沿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部署,加强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攻关、工程示范和成果转化。

05 | 以碳汇能力全面提升为补充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充分利用坡地、荒地、废弃矿山等国土空间开展绿化,努力增加森林、草原等植被资源总量,有效提升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等生态系统的减排增汇能力。

06 | 以治理体系变革为保障

加快建立完善支撑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各方参与、全民行动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格局。

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立法进程和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和相关制度法治化保障;加快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实施配额有偿分配,出台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政策,引导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夯实政府主体责任,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党政领导综合考核等范围,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提升治理效能。

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人才保障,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内容来源:求是网